剥床及肤:古汉语中的成语解析及用法
剥床及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汉语的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诗经》,原文是“剥床及肤,尚余几肤?”意思是剥去床上的被褥,还能剩下多少皮肤。以下是关于“剥床及肤”的一些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剥床及肤的出处是哪里?
剥床及肤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剥床及肤,尚余几肤?”这里的“剥床”指的是剥去床上的被褥,“及肤”则是指接近皮肤。这句话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极点,已经非常严重。
问题二:剥床及肤的成语结构是怎样的?
剥床及肤是一个由四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剥”字为动词,表示剥去、除去的意思;“床”字是名词,指床铺;“及”字是连词,表示到达、涉及的意思;“肤”字是名词,指皮肤。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事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问题三:剥床及肤在古代是如何使用的?
在古代,剥床及肤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用来警示人们要警惕事情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左传》中就有“剥床及肤,尚余几肤?”的用法,用来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避免事情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问题四:剥床及肤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哪些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剥床及肤这个成语依然广泛使用,其用法包括但不限于:1)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2)用来比喻问题已经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3)用来警示人们要警惕事情的发展趋势,防微杜渐。
问题五:剥床及肤与其他成语有何异同?
剥床及肤与其他成语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形象地描绘了事情已经到了极点的情景。与之相似的成语有“燃眉之急”、“火烧眉毛”等,这些成语都用来形容事情非常紧急、严重。不同之处在于,剥床及肤更侧重于描述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而其他成语则更侧重于形容事情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