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进士是指在清朝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获得进士称号的士人。清朝的科举制度沿袭了明代的制度,主要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1. 乡试:在各省举行,每三年一次。考中的士人称为举人。
2. 会试:在京城举行,举人参加。考中的士人称为贡士。
3. 殿试:在紫禁城举行,贡士参加。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以下是清代部分著名的进士:
1. 康熙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2. 乾隆帝:原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3. 纪晓岚:原名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4. 曾国藩:原名曾秉义,字子植,号涤生,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5. 林则徐:原名林则徐,字元抚,号少穆,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这些进士在清朝的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