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晡释义与用法解析
朝晡,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在今天的汉语中虽然不常用,但其在古代文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关于“朝晡”的一些常见问题解答,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词汇的含义与用法。
什么是朝晡?
朝晡,古汉语词汇,指太阳从东方升起至西方落下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白天。具体来说,“朝”指清晨至中午,而“晡”则指下午至傍晚。古代人们以此作为计时单位,用于描述时间或安排活动。
朝晡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使用吗?
在现代汉语中,朝晡的使用已经非常少见。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如古文学、历史研究、诗词创作等,为了保持原意,有时仍会使用“朝晡”一词。在部分方言中,朝晡可能仍有保留。
朝晡的用法举例
以下是一些关于朝晡的用法举例:
- 《史记·项羽本纪》:“朝晡之间,项王军大破秦军。”
- 《汉书·地理志》:“自朝晡至暮,行者无休息。”
- 《唐诗三百首·登高》:“朝晡之间,风景这边独好。”
朝晡与其他计时单位的区别
朝晡与古代的其他计时单位如“辰”、“时”、“刻”等有所区别。辰,指十二时辰,即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段;时,指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刻,则是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四分之一小时。而朝晡则是将一天分为两个时间段,即朝和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