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撤诉?法律诉讼中常见的撤销诉讼请求详解
撤诉,是指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原告或上诉人因各种原因,主动向法院提出撤销已提出的诉讼请求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关于撤诉的常见问题解答,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法律术语。
什么是撤诉?
撤诉是指诉讼当事人(原告或上诉人)在诉讼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意愿,向法院提出撤销已提出的诉讼请求的行为。撤诉可以是全部撤销,也可以是部分撤销。撤诉可以是口头提出,也可以是书面提出。撤诉后,诉讼程序将终止,法院不再对该诉讼请求进行审理。
撤诉的条件有哪些?
1. 撤诉必须由原告或上诉人提出。被告或被上诉人无权提出撤诉。
2. 撤诉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撤诉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但必须向法院提交撤诉申请书。
3. 撤诉必须不违反法律规定。如撤诉可能导致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其他合法权益受损,法院可以不予准许。
4. 撤诉必须在诉讼程序终结前提出。一旦诉讼程序终结,如判决生效,则不得再提出撤诉。
撤诉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1. 撤诉后,诉讼程序终止,法院不再对该诉讼请求进行审理。
2. 撤诉不影响原告或上诉人另行提起诉讼。如认为有必要,原告或上诉人可以在撤诉后再次提起诉讼。
3. 撤诉不影响被告或被上诉人的权利。撤诉后,被告或被上诉人仍需履行原诉讼中应承担的义务。
4. 撤诉可能导致诉讼费用的退还。如法院准许撤诉,原告或上诉人可申请退还已缴纳的诉讼费用。
撤诉与撤回起诉有何区别?
撤诉与撤回起诉虽然都涉及诉讼请求的撤销,但两者存在以下区别:
1. 撤诉适用于诉讼程序中的原告或上诉人,而撤回起诉适用于起诉阶段。
2. 撤诉是在诉讼程序进行中提出的,而撤回起诉是在起诉阶段提出的。
3. 撤诉后,诉讼程序终止,而撤回起诉后,诉讼程序尚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