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辒:古代辞藻中的美玉象征,探寻其深层含义
雕辒是什么意思?
雕辒,古汉语词汇,原指雕刻精美的玉器,后引申为美玉的象征,常用于比喻优秀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雕辒常被用来形容珍贵、高雅的事物,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常见问题解答
雕辒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
雕辒在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运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和解答:
- 问题:雕辒在古代诗歌中有什么特殊含义?
- 问题:雕辒与古代玉器有何关联?
- 问题:雕辒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含义?
答案:在古代诗歌中,雕辒常被用来比喻贤才或美好事物。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其中,“月是故乡明”一句,即以月之明亮比喻故乡的美好,而“有弟皆分散”则暗示了兄弟离散的悲哀,雕辒在此处象征着兄弟间的深厚情谊。
答案:雕辒最初指的是经过精心雕刻的玉器,因此与古代玉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古代,玉器被视为吉祥、尊贵的象征,雕辒则进一步强调了玉器的精美和珍贵。如《礼记·玉藻》中记载:“玉有六符,曰:王符、公符、侯符、伯符、子符、男符。王符曰:‘雕辒。’”可见,雕辒在古代玉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在现代汉语中,雕辒除了保留原有的美玉象征意义外,还常常被用来形容人才出众、才华横溢。如“这位学者真是雕辒之才,学识渊博,见解独到。”雕辒也可用于形容事物精致、美好,如“这幅画作色彩斑斓,构图巧妙,真是一幅雕辒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