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不攻自拔,是一个汉语成语,源于古代兵法,原指军队未经攻击就自行溃败。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事物或情况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行恶化或发展至极端。以下是对“不攻自拔”这一成语的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不攻自拔的成语出处是什么?
不攻自拔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孙子兵法》。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有云:“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里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可以理解为不攻自破,即不需要攻击就自行崩溃的状态。
问题二:不攻自拔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有哪些?
在现代汉语中,不攻自拔可以用来形容以下几种情况:
- 个人或事物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自行陷入困境或走向失败。
- 形容某种趋势或现象在没有明显外力干预下,自行加剧或恶化。
- 比喻某种习惯或行为在没有外力约束的情况下,自然地形成并持续下去。
问题三:不攻自拔与类似成语的区别是什么?
不攻自拔与类似成语如“不战而胜”、“不劳而获”等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不攻自拔强调的是事物或情况在没有外界干预下自行崩溃或恶化,而“不战而胜”则侧重于通过智谋或策略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不涉及崩溃或恶化的过程。“不劳而获”则是指不付出劳动就能得到收获,与不攻自拔的“自行”概念有所不同。
问题四:如何正确使用不攻自拔这个成语?
在使用不攻自拔这个成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要确保语境中确实存在“自行恶化或发展至极端”的情况。
- 避免与“不劳而获”等成语混淆使用。
- 注意成语的语态,通常用于描述被动的情况。
问题五:不攻自拔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有哪些?
在文学创作中,不攻自拔这一成语可以用来描绘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如描述一个角色因自身性格缺陷或环境因素而走向毁灭。同时,它也可以用来描绘社会现象的恶化,如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强调其自发性与不可抗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