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目扼腕:古代英雄气概的生动描绘
.png)
什么是瞋目扼腕?
瞋目扼腕,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形容人因愤怒、惋惜或感慨而瞪大眼睛、握紧拳头的一种形象表达。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英雄豪杰或志士仁人面对国家危难、事业受阻时的悲愤情绪。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英雄主义精神。
瞋目扼腕常见问题解答
Q1:瞋目扼腕在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例子?
瞋目扼腕这一表达在历史上被广泛运用,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史记》中记载的淮阴侯韩信,在刘邦封他为大将军时,他瞋目扼腕,表达了对刘邦的不满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一诗中,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其中“感时花溅泪”即含瞋目扼腕之意。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这里的“尚能饭否”也隐含了瞋目扼腕的情感。
Q2:瞋目扼腕在现代还有哪些运用?
在现代,瞋目扼腕这一表达依然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描述人们面对困境或挑战时的情绪状态。例如:
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在比赛失利后,可能会用瞋目扼腕来形容他们内心的失落和愤怒。
在职场竞争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职场压力,一些职场人士也会用瞋目扼腕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决心。
Q3:瞋目扼腕与其它类似表达有何区别?
瞋目扼腕与其它类似表达如“捶胸顿足”、“扼腕叹息”等,都用来形容人内心的强烈情感,但具体含义和使用场合有所不同:
瞋目扼腕更侧重于表达愤怒、惋惜或感慨,常用于描述面对重大挫折或挑战时的情绪。
捶胸顿足则更强调悲痛、悔恨等情绪,常用于描述因犯错或失败而感到极度懊悔的场景。
扼腕叹息则侧重于表达遗憾、无奈,常用于描述对过去无法改变的事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