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1979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以下是这首诗前后两个层次的结构特点及作者感情变化的分析:
一、前后两个层次结构特点
1. 前层: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写橡树的形象,抒发作者对橡树的赞美之情。
在这一层次中,诗人以橡树为载体,描绘了其高大、坚韧、刚毅的形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橡树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同时,诗人通过描写橡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突显了橡树的独特魅力。
2. 后层:以橡树为象征,抒发作者对自由、独立、坚强的追求。
在这一层次中,诗人将橡树人格化,赋予其追求自由、独立、坚强的品质。通过对橡树的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以橡树为象征,抒发了对爱情、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作者感情变化
1. 前层:赞美之情
在诗的前层,诗人对橡树进行了赞美,表达了对橡树高大、坚韧、刚毅品质的敬佩。这种赞美之情贯穿于整个诗篇,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橡树的热爱和敬仰。
2. 后层:向往之情
在诗的后层,诗人通过对橡树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自由、独立、坚强的向往。这种向往之情随着诗篇的深入逐渐加强,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情和渴望。
3. 结尾:坚定之情
在诗的结尾,诗人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爱情、人生、社会的坚定信念。这种坚定之情使诗篇更具感染力,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诗人的力量和勇气。
《致橡树》这首诗通过前后两个层次的结构特点,展现了作者从赞美橡树到向往自由、独立、坚强的情感变化。这种变化使诗篇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