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越俎代庖”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越权代替别人做事,或者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处理别人的事情。
典故如下: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赵盾担任国相,他非常贤明,深受国君和百姓的尊敬。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非常暴虐,赵盾多次劝谏,但晋灵公不听。有一次,晋灵公在宴会上命令厨师给他准备烤熊掌,厨师因为熊掌不易烹饪,担心不能按时完成,于是向赵盾求助。赵盾知道这是晋灵公的命令,但他不想让厨师承担风险,于是亲自去厨房准备烤熊掌。
当时,晋灵公的厨师名叫庖人,庖人看到赵盾亲自下厨,非常惊讶,因为他认为这是赵盾越俎代庖的行为。庖人劝阻赵盾说:“您是国相,应该处理国家大事,何必亲自下厨呢?”赵盾回答说:“我作为国相,不仅要处理国家大事,也要关心百姓的疾苦。今天我亲自下厨,是为了让厨师能够安心准备国宴,以免因为烹饪不当而受到责罚。”
庖人被赵盾的真诚所感动,最终完成了烤熊掌的任务。晋灵公在品尝了烤熊掌后,对赵盾的贤德更加敬佩。
后来,“越俎代庖”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一个人越权代替别人做事,或者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处理别人的事情。